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 ,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 ,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里有纯朴的民俗,当您看池内的钟乳晶盐,一定会把您引入水晶宫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丽的奇秒世界---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春季,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
盐井盐田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都地区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井盐田为支柱式木棚结构,以木头以支柱,在几根木柱上搭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木结构顶棚,在其上面再铺盖碎的草本植物,再铺上旧盐田下挖出的泥土,形成小块盐田,在泥土上倒上从澜沧江卤水井背上来的卤水,晾晒干后便有一层盐。此种木棚结构在靠近澜沧江边的坡上重叠建设,便有了古盐田。 盐井目前生产盐有一个乡,即纳西民族乡。盐井的盐产业生产目前仍处于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盐井盐业生产是目前全国甚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晒盐方式,制作工艺与一千多年前唐朝时的作业方式一样,从唐以来未有变化,世代传承。不仅生产工具原始,方式也是原始的,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以木质的背水筒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属于纯天然的风干结晶成盐。 走进盐井盐田,盐民们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送着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一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风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谓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溶为一体,产生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观。 盐田是西藏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宝库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盐田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高原人民生活必需品,也是高原雪域人民历史文化的见证。全国各大媒体乃至世界知名媒体在盐田拍摄采访中,记者们无不对盐田内涵感到震惊,盐水、盐井、盐田、盐民、河谷、村庄、农田、古道、马帮、人文、历史、文化、习俗、感情、情怀等等,冲击着现代人的观念,这里诉说着高原、诉说着雪域、诉说着自然、诉说着历史、诉说着文化、诉说着人民、诉说着情怀,使人联想到回归、自然、纯朴、纯洁和纯真。
评论